理财产品代码查询财经类案例分析金融理财网
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15日讯(记者 陈)又是一年“315”
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15日讯(记者 陈)又是一年“315”。老百姓这一年中在金融消费方面遇到了哪些糟心事?他们的损失是否挽回?银行、保险、基金,哪个机构被投诉最多?近日财经类案例分析,长沙晚报财经工作室推出了《315金融行业问卷调查》,通过微信答题的形式,了解长沙市民对金融消费领域的真实想法和态度财经类案例分析。
从调查结果来看,记者发现长沙市民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,绝大部分还是比较安全稳妥,不过在上当受骗的群体中,只有少部分的能够挽回部分或全部损失。而且有20%的受访者表示,自己根本不知该如何维权。
现在投资理财都讲究个“风口”,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“风口”究竟在哪,可能更多的情况是人云亦云,大家跟风而动,这就很容易被人带进坑里。
网友丹姐在“长沙晚报理财吧”微信公众号的后台留言,说自己近期误信他人,在一个特产交易平台上损失将近2万元,在一个大宗商品的交易平台上损失了6000多元,“这根本不是我们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,投资真的要谨慎,我已经领受了惨痛的教训。”
记者调查发现理财产品代码查询,有24%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投资理财被骗过,其中损失没有挽回的占75%,只有约四分之一的人挽回了部分或者全部损失。
在金融消费领域不幸上当被骗,或者遭遇不公对待,你知道该如何维权吗?针对这个问题,受访者首选的还是“找”。“首先想到的就是对方可能存在违法行为理财产品代码查询,那当然要报警,另外很多情况下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办,报警也是为了寻求帮助,指导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。”一位受访者表示。
普通市民的这种迷茫现象非常普遍,有20%的受访者就表示,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此外,还有许多人会选择寻求行业主管部门的帮助,“但是往往会不知道该找哪个单位,投诉无门。”更让人寒心的是,还有3%的市民选择“不维权,自认倒霉”。
金融机构中,哪些“槽点”最多?在此项调查之中,22%的受访者把票投给了银行,保险公司紧跟其后,占19%财经类案例分析。另外有51%的受访者表示从未投诉过财经类案例分析。
记者了解到,银行之所以投诉量相对较多,除开本身的服务质量和业务能力有待提升,还有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因为老百姓经常要与其打交道,例如消费、理财,甚至个人信贷。22%的比例其实也不算很高,例如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财经类案例分析金融理财网,广州地区银行的投诉量占到了82%。
不少受访者表示,“存单变保单”是比较常见的情况。缺乏专业知识的老百姓很容易稀里糊涂地被“保险”了。
银行业务非常多,从最普通的存款取款,到发展越来越普及的电子支付,还有现在许多市民非常关心的理财产品、个人信贷等等。
在本次调查之中金融理财网,有74%的受访者表示对银行的业务比较满意,在过去的一年中从未投诉过。在列举出的5项银行业务中,理财产品成为被投诉最多的项目,存款储蓄、手机银行紧跟其后。另外分别还有3%的受访者投给了信用卡和个人。
为何银行理财产品被投诉得最多呢?有30%的受访者认为“夸大收益”是银行最大的“罪状”,最普遍的就是预期收益“放卫星”。
以某银行的理财为例,该产品宣传时号称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8.5%,实际上最后的收益率仅为1.5%。调查显示,有1/3的理财产品是以“最低预期”收场,而能达到“最高预期”的产品金融理财网,连4%都不到。
此外还有26%的受访者认为理财产品代码查询,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时,往往风险提示不足,避重就轻金融理财网,甚至刻意淡化风险。产品说明中关于风险的表述有大量专业术语,普通用户很难看懂。不披露或者选择性披露信息,产品信息不完整、资金投资用途不明、收费项目不明、信息更新不及时等是很多理财说明书存在的问题。所以消费者在投资前务必看清事实,保持理性,谨慎投资。
“三点一刻进银行,前面排队的人并不多财经类案例分析,但是只有一个柜台开放,20分钟都不叫一个号,快五点才办完,”长沙市民李女士近日在某银行网点办理业务时,排队排到崩溃。根据调查结果,有74%的受访者表示经常遭遇在银行排队时间过长。
此外,还有部分人认为银行的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和服务态度上需要提升。市民严先生最近在某银行存款时,被ATM机吞了,“在大厅里等了半天也没人理,半个小时后才把卡取出来,连一句抱歉都没有,下午我就去销户了。”
首当其冲的是理赔时效理财产品代码查询,有31%的受访者很不满意金融理财网。长沙市民龚女士买了某财险公司的保险,去年因为一起交通事故而要求理赔,“当时保险公司答应得好好的,结果一等就是两个月,因为大部分是我自己垫的钱,这样一直拖着总是放心不下。”后来她投诉到了该险企的总公司,这才解决了理财产品代码查询。
此外,还有39%的受访者认为保险公司应该在普及保险常识方面多下功夫,的态度和服务的内容也需要提升。
“您好,请问是某某吗?我们了解到您最近有在投资,请问需要吗?”市民杨先生表示,他每个月至少会接到20个这样的金融骚扰电话,“这些骚扰电话都是座机理财产品代码查询,光看来电显示无法判断,有时候怕是工作上的事,不得不接,非常讨厌。”
根据本次调查,有15%的受访者存在像杨先生这样的情况,还有24%的人每个月大概会接到10个左右的金融骚扰电线%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接到过。
“骚扰还是其次,最让人担心的是,这些骚扰电话能够准确地说出我的姓名,甚至最近的投资动向,这些个人隐私的泄露,让我觉得生活极无安全感。”不少受访者都表示,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,提升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力度,同时出台相关措施,整治骚扰电话现象。